巨头们忙着在各地攻城略地的同时,一些背靠政府大树的区域性水务集团也重整旗鼓,在各自地盘内合纵连横,合力对抗外来者“入侵”。业内人士指出,水务资产收购,其“高溢价,低回报预期”的阴影挥之不去,将考验众多公司的长久抗压能力。长此以往,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国内水务行业将不可避免出现一次洗牌过程。
“水务行业需要并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并购,因为这个行业目前比较分散,尚未出现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它们需要借助并购整合迅速成长。”4月24日,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务企业要立志成为一流的水务投资运营商,就应从单纯的“食草(项目投资)动物”,向“食肉(企业并购)动物”进化,最终变为“杂食动物”。
两大模式主导
长期以来,供水及污水处理项目的公用属性,造成国内水务市场成长一直遭遇区域分割的壁垒限制。近年来,专业化水务公司以其运营效果佳和优良服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水务市场的区域壁垒呈现松动迹象,一些龙头水务公司逐渐走出本地市场进入其他地区。而在全国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一些公司还结合自身优势逐渐打造出水务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模式。
去年9月,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何愿平介绍,公司当时正与长沙水务局洽谈成立合资公司事宜,长沙市水务局拟引进膜技术全面改造升级市内污水处理厂。这是碧水源进军湖南水务市场的第一步,而布局湖南也只是碧水源去年在全国水务市场加速扩张的一部分。
2011年,碧水源以其在污水处理领域领先的膜技术以及上市募资攒下的雄厚资金实力,在湖南、云南、内蒙古等6省市控股或与地方政府合作设厂,投资规模逾近8亿元,其中参与云南滇池水处理投资规模就达6亿元。
何愿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碧水源通过去年一系列的市场扩张行为,推动公司膜技术进入了多个地区的水务市场,为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形成独特的“碧水源”模式。据碧水源2011年年报,公司2011年膜技术污水处理整体九游会入口的解决方案销售收入逼近10亿元,同比增长逾八成,这与2010年的五成增幅相比,增速明显加快。除此之外,碧水源还因进军地方市场开辟了水务工程服务新收入板块,2011年此项收入达9108万元。
傅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碧水源”模式已渐渐成为技术型水务公司拓展市场的“法宝”,即通过先进技术工艺吸引地方政府合作,投资既有水厂改造进而拉动公司技术设备的订单。
傅涛指出,事实上,除了碧水源这类技术型公司外,目前水务市场上活跃的企业多数还是以首创股份、北控水务为代表的老牌国企,这一类公司均背靠政府大树,且因传统板块业务业绩支撑能力强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在以先“砸钱”后“获利”为特征的水务市场“攻城略地”的“法宝”,就是收购地方水务项目,并着眼成为各地供水及污水处理厂的长期运营商。
首创股份去年全年斥下逾10亿元巨资在东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投资一批供水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目前,该公司的项目分布于全国15个省区,共计35个城市,已基本形成了全国性布局。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首创股份“十二五”规划中,全面布局国内各级城市市场是重点战略之一。
傅涛表示,技术型公司与资本型公司所采取的不同并购及市场扩张模式,对于公司本身发展来说,各有利弊。以并购扩张拉动订单增长,适合新兴企业迅速扩大先进技术的市场份额,短期内可缓解因快速扩张而致使公司现金流迅速下滑埋下的隐患,但长期不利于公司向污水处理一体运营商方向转变。这一点,对于资本型传统水企来说,其前期放量投资收购各地水务项目,尽管短期内不见投资回报,但可通过各地水价上涨及政府补贴加大而获得长期收益。
地方割据对抗
据中国水网统计数据,去年水务行业领域的公司及项目并购交易案例多达上百件,其中北控水务、首创股份、桑德国际、中国水务等领军企业的交易事件占据交易总量近50%份额。在龙头企业加速扩张的同时,一些区域性的水务集团也在各自地盘上加紧布局,一方面加快自身向一体化运营商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则是要抵御龙头企业的扩张,稳固区域市场地位。在此方面,当属重庆水务资产整合大戏最引人瞩目。
去年11月,重庆市政府下发《关于整合国有水务资产的批复》,决定重庆水务与重庆水投纳入同一股东旗下,按照政府规划,重庆市水务行业未来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通过投资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等改革,实现区域一体化。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重庆水行业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
华创证券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显然,重庆启动两大水企整合,是为避免1000亿的市场大蛋糕旁落外埠优势企业。事实上,两家公司因主业接近,近年来重庆水投开始渗透到重庆水务的传统领域,争夺供排水市场。这样的一场争夺战无疑是重庆市政府不愿看到的,因此,通过整合重庆水投和重庆水务形成新的水利投资集团,就成了必然选择。根据重庆市规划,2012年内,重庆水投和水务两大集团将整合成一个千亿级的大集团。显然,这一新生的区域大集团或将令意欲进军重庆水务市场的外埠企业被挡在门外。
事实上,自去年8月以来,重庆之外,多地水务市场也在展开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区域水务投资集团先后挂牌:2011年8月29日,内蒙古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和呼伦贝尔市政府共同出资4000万元成立呼伦贝尔水务投资集团,资产达10亿元;2011年10月11日,东莞成立首个水投集团揭开神秘面纱,整合水资源、供水、污水治理三大块投资运营;2011年10月26日,贵州省水利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金300亿元;2011年11月8日,杭州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杭州主城区供排水实现了一体化经营。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有近30家水务企业正在排队ipo,谋划上市融资,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地方水务集团的身影。
区域性集团雨后春笋般涌现,已然让一些忙着全速扩张的龙头企业感觉到阵阵寒意。首创股份在2011年年报中就表示,尽管公司市场拓展顺利推进,但各水务公司纷纷加快区域布局,北京、江苏、湖南、内蒙古、山东等省市均已成为各大水务公司抢占的重点区域,一些区域政府也通过投资成立区域性水务公司来规划本地市场,行业竞争日渐激烈。
傅涛指出,优势企业可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来规避资金流紧张带来的风险,未来水务市场将呈现出发展差异,追随行业发展节奏的企业成长步伐将加快,而落后于市场发展节奏的企业,将在此轮快跑中失去优势。
他认为,进入2012年,国内水务市场将迎来大洗牌。由于不同企业的融资能力差异加大,并购与转型将加剧。
溢价并购倒逼水价
水务领域的资产并购由于采用地方招标制,价高者得,且资产评估操作难度大,历来都存在高溢价的现象。
2007年,国际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公司17.1亿元高溢价收购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在当时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水务资产高溢价并购渐渐成为业内普遍关心的话题。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当时国内水务项目均采取bot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价高者得”的招标规则让急于拿到项目的企业报出天价,项目拿到手后便开始敦促政府提高水价,以尽快获得投资回报。
这一现象导致项目高溢价的成本负担最终转嫁到广大用水户身上,鉴于此,国家最终一改水务项目公开招标为特许经营权制,并着手理顺水价形成机制,由此才逐渐遏制水务并购领域的高溢价问题。
尽管“高溢价”问题在近两年有所缓解,但水务企业为加速市场扩张而急于拿项目的冲动,仍然使得企业的成本负担加速累积。据了解,国内目前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厂一体化投资项目,前期投资动辄须达数亿元,如果是新建污水处理厂的县市,还须铺设排水管道才能引入和输出水源,管道整体投资额相比建水厂更大,而这部分成本一般均由项目业主单位提前垫付,之后才能从政府手中慢慢获得补贴来弥补成本,进而获得收益。
国内目前众多水务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都在3到5年,这种预期对于资金雄厚的水务企业来说,短期内还能承受得起,但对于“钱紧”的企业来说,就是巨大负担。在此情况下,水务企业唯有寄望于全国各地水价逐步上调带动水资源费的增加,进而使企业获益。要知道,水资源费收入一般占到供水项目收入的60%以上。
对此,傅涛表示,众多企业大举扩张的步伐或导致全行业资金紧张度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倒逼政府上调水价的压力。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近两年各地水价上调的预期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水务巨头们加快在全国布局,提升项目投资回报的预期。